百家乐平台永久网址【363050.com】

百家乐

百家乐

联系我们

电话:363050.com

手机:363050.com

邮箱:363050.com

地址:百家乐平台永久网址【363050.com】


百家乐官网链接

百家乐官网链接悲壮往事: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的前世今生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3-27 21:28:21
  • 点击:

  百家乐是全球玩家最喜欢和最吸引人的娱乐之一(永久网址:363050.com)本站提供百家乐游戏,在线百家乐,百家乐在线注册网址,百家乐平台推荐,百家乐试玩平台,百家乐官网链接,百家乐app下载,欢迎注册发财1926年,革命风暴席卷中国,上海仅有的一所“上海美术学校”在学运中被迫停办,一大批失学青年呼吁要求另办美专。经上海美专离校的教职员诸闻韵、潘天寿、陈为章、俞寄凡、潘伯英等多方奔走,俞兰生的大力协助,一所为挽救艺术,培育新人的新的美术学校——“新华艺专”于是年12月18日(民国15年12月)宣告成立了。

  新校设立在上海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端,初定名为新华艺术学院,有国画、音乐、艺术、体育四个系,第一届招生300余人。1928年更名为新华艺术大学,校长俞寄凡,副校长张聿光。翌年秋,又更名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新华艺专”),增设女子音乐体育系。因系数扩充,学生增加,原校舍不敷应用,旋在打浦桥南堍斜徐路上另租校舍,修建后迁入新址。

  1931年冬,原上海美专教授汪亚尘偕夫人荣君立旅欧考察艺术回国,在上海举办旅欧画展。新华同人邀请他来校共谋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汪亚尘欣然应允,并提出:一、重组校董会,聘请社会名流担任校董;二、请声望较高的徐朗西担任校长,以应付当时社会的复杂环境;三、减低学费,为经济不宽裕而有志钻研艺术的青年提供入学机会。根据汪亚尘的意见,“新华”校董会于1932年2月1日成立,校董有何成睿、李叔同、于右任、王棋、蒋百里、黄宾虹、潘天寿、徐朗西、徐悲鸿、王天木、范争波、史量才、郑通和、邓镜寰、郑午昌等。公推何成睿为主席校董,徐朗西任校长,汪亚尘、俞寄凡、刘质平、徐希一、潘伯英为校务委员。汪亚尘为教务长,潘伯英为总务长,荣君立为总务襄理。各系的负责人是:国画系主任汪声远,西画系主任吴恒勤,艺术教育系主任刘质平,绘画研究系主任朱屺瞻。

  不久,教育部令“私立学校要办立案”。为此,校董会四处奔走,增集资金,筹扩校舍,以取得立案批准。汪亚尘借到款子在江湾水电路购置了土地10余亩,拟建新校。1933年春,荣君立又特地去无锡振新纱厂从她父亲处提来巨款14000元增充基金,建造了图画馆、工艺教室,增辟了绘画研究室等。同时,获市教育局核准,增办了艺术师范学校,汪亚尘任该校校长。后来,又在沪闵路北桥镇原上海县政府左邻购置校产30亩,并由汪亚尘主持校务改进会,修订了校章、教育规程等。至此,学校建制已臻完备,终于在1933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立案,并受到褒奖,全校师生精神益振。

  1934年春,为纪念徐朗西夫人王友淑逝世,建造友淑图书馆,除徐朗西捐赠大批图书外,汪亚尘与王祺也在南京举办画展筹款购书。另订购了四库全书及艺术图书(包括日、法、英、美等国版本)共3000余种。孙中山先生为徐校长书写的“天下为公”条幅悬挂在馆中央(据说中山先生写的“天下为公”约有10余幅,都是横幅,直条只此一幅)。

  1936年夏,在学校南端又购地建造木工间一所,配备了进口木工自动机械2只,便于工艺系学生实习;西侧增辟园艺试验场,给劳作学生实习。还设立了古物陈列室,陈列着徐校长及教授同人捐献的文物古画,以及汪亚尘在欧洲的临摹古画几十幅,共500余件以供师生观摹参考。1936年春,该校增建木工场,内装刨、锯、开料等全套机器,供学生实习使用。1937年春,建造印染工场及金工场,为图案系学生设计染织图案及实习腊染技艺创造了条件。同时派汪亚尘、朱屺瞻赴日考察劳作美术教育。是年夏增设劳作专修科,学生除由各省教育厅保送外,并招收免费生和自费生各5名。同时接受上海市社会局的委托,开办劳作音乐美术暑期讲习会,提高上海小学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1937年春,学校又建造印染工场及金工工场一所,配置了一些机器。暑期中,市社会局托该校办“劳作音乐美术暑期讲习会”,给本市小学教师培训进修。同时,教育部也托办“劳作专修科”,借以培养劳作人才。

  1937年春,为探求艺术教育经验,汪亚尘和朱屺瞻同赴日本考察,访问了东京美术学校、川端美术学校,参观了日本民间陶瓷制作工艺,与日本艺术界的教授座谈探讨,拜访了汪在日本的老师名画家横山大观。归国时带回了《书道全集》、《南画大成》等图书以及10余尊石膏像,其中一尊高过于人,徐悲鸿原想为南京国立艺专复制交换,可惜因战事爆发而未能办成。

  新华艺专很注重教学质量,广揽名师,先后来校讲学的名家教授有黄宾虹、颜文梁、张善孖、王个移、贺天健、应野平、陆一飞、弘一法师(即李叔同)、郁达夫、吴湖帆、唐云、朱天梵、汪日章、关良、张充仁、来楚生、王独清、倪贻德、诸乐三、陈抱一、姜丹书、徐仲年等。容各派名画家、音乐家、文学家于一校,极一时之盛,深为社会瞩目。

  经过名家教授的精心培育,新华同学中人才辈出,成名成家者大有人在,如早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瞿维、成洁、钱韵玲,原中国驻美国大使黄镇、版画家陈烟桥、杨可扬,漫画家沈同衡,音乐家聂耳、王云阶,国画家有邱禹仁、郭味蕖、于希宁、沈涛、李硕卿,画家胡考、杨见龙,画学理论家邵洛羊,竹刻艺术家徐孝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第一本《中国美术史》编者阎丽川,山东美术学院院长于希宇等都是新华培养出来的高足。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位于华界战区的“新华艺专”,为求安全起见,迁至法租界薛华立路薛华坊(今建国中路155弄内),租得9、14、15、16号客厅及18号全幢房屋作临时校舍,继续办学。

  迁校时,由于日伪滥施,横加阻挠,大量珍贵书画教材损失惨重。日伪强逼学校当局交出进步师生名单,被拒绝后黔驴技穷,竟三次以火烧斜徐路校舍相要挟,最后,在同年11月14日,因学校拒不屈从,遭日本侵略者连续轰炸三次,校舍成为一片瓦砾场,只剩下一间木工间和校门残迹,痛哉!10余年心血结晶的新华原校被付之一炬,艺校的爱国师生莫不切齿痛恨,义愤填膺。

  后该校另租赁法租界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155弄内六间房屋为临时校舍,将各系合并继续上课。当时留校执教的教授、教师有汪亚尘、潘伯英、徐希一、汪声远、荣君立、姜丹书、周碧初、施中达、苏培玉、杨见龙等。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租界,局势十分严峻,“新华”曾落入敌方控制范围,1942年日军要求上海大专院校及从教人员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但不愿屈从敌伪的管辖,拒绝向汪伪登记及申报师生名单,薛华坊临时学校即停办。后因听说业余补习学校可暂缓登记,该校对外改称佩文绘画音乐补习学校。1944年日伪当局再次限令该校进行登记,敌伪人员曾多次向汪亚尘诱以名利,汪亚尘闭门谢客,凛然不为所动。该校主持者汪亚尘等为保持民族气节,与日伪划清界限,遂自动停办。至1944年12月8日,分散在外的最后一班学生毕业后,学校才全部结束。汪亚尘和学校教工的这种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民族气节,令人钦敬。

  抗战胜利后,汪亚尘曾满怀希望重振“新华”,终因时局紧张、内战开打,未遂夙愿。1947年底,汪亚尘孑然一身远去美洲,传播中国绘画技艺,以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

  1953年,荣君立根据汪亚尘的意见,邀请了新华在沪校董和校务委员,商讨新华残存校产的处理问题,最后,决定如数捐赠给了杭州浙江美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

  “新华艺专”历经烽火十八载,距今已60多年,回顾当年学校为光大中华艺术事业,广植艺术新人,迎逆而进,奋发不止,在中国艺术教育史册上谱下了光彩的一页。

  1981年3月5日上海新华艺专校友会重新成立时的合影,很多艺术界有影响力的大师名家的身影都在其中,大家也不妨看看能认出其中的几位。

  许文漪:浙江杭县人。名涟,号文漪女史。教育家许开甫之女。初毕业于新华艺专。从汪亚尘、唐云、潘伯英诸先生游。嗣又执贽于顾坤伯门下,所作山水、花卉、翎毛、蔬果、人物皆恬淡苍劲。曾任明德、智仁勇女中美术教席。

  邱禹仁:原名维仁,(1911-1998),浙江温州世代书香之家。30年代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在校期间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张善孖、张聿光、俞剑华、熊松泉、诸文韵、王陶民等,同时还师拜刘质平兼修音乐。长期从事师范教育工作和艺术创作,擅长山水、花鸟和老虎国画,作品章法严谨、笔墨淋漓、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四十年代起作品在浙江、福建等地举办个展,1944年协助恩师刘质平在温州泰顺莒江举办李叔同(弘一大师)遗墨珍品展,作为李叔同(弘一大师)的再传弟子、音乐教育家刘质平的嫡传弟子继承和发展了李叔同、刘质平开启的音乐绘画创新思想。建国后邱禹仁在浙江省杭州市各地展出,其作品收藏于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收编于《当代艺术》、《瀚海中国》《中华艺术》等画刊画册,曾任温州瑞安市美协高级顾问、浙江瑞安人大第三、第四届代表。其学生有陈春生、吴立民、瞿倩梅等。

  童月莲:女,1923出生,浙江慈溪人,民国才女,大家闺秀,30年代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先后拜唐云、吴湖帆、张大千为师,为梅景书屋和大风堂入室子弟,40年代曾参加女子书画会的活动,和陈小翠等人曾有合作,和历国香尤为莫逆,40年代作品就参加全国第一次美展,1947年6月作品参加大千门人师生展,晚年不囿于师门,遍阅近代名家笔法,籍以形成自己风格,作品秀逸有致,以清丽见称,雅俗共赏。

  管锄非:字枕嶷,号梦虞,古稀后取义“柔情似水,侠骨如冰”,又号柔侠老人,斋名寒花馆,湖南祁东县人,画家。早年入长沙华中美专、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专求学,师从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等名流。抗战期间进黄埔军校独山分校任少校美术教官,因不满官场腐败,1942年回乡隐居作画。

  任微音:云南昆明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曾任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教于重庆西南美专、国立艺专等校。1949年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并任中国旅行杂志编辑。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潘燕:(1917—1997)字文淑,浙江嘉兴人。女画家。出身于书画世家,祖父潘雅声是潘大临的儿子,潘燕的父亲潘琪、叔叔潘琳及堂弟潘德熙,均擅长于工笔人物仕女画。潘燕继承家学,并从师于徐悲鸿、汪亚尘等名家,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有《中国传统人物仕女画集——潘燕画集》传世。

  应野平:(1910—1990),幼承家学,喜爱绘画,16岁后专攻山水。初学王石谷、王鉴,后师石涛及宋元诸家画风。1949年前曾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1960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3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所作笔墨苍润拙朴,格调清新明快,画面气韵生动。1988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应野平山水画辑》、《应野平山水画册》等;擅书法,以隶书见长。间作诗词,亦清新隽雅。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徐希一:(1901—1994),江苏武进人。民国上海著名书画家,擅音乐,及中西绘画。历任上海美专教授、新华艺专教授、兼任美专主任二十年。30年代中期,由黄炎培作词、徐希一谱曲创作上医校歌(今复旦大学),名作《花香》弘一(李叔同)作词,徐希一谱曲,先后在上海新华艺专和宁波中学试唱,后又经过七年的反复推敲,一九三六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30年代初民国上海新华艺专聘徐朗西为校长,选汪亚尘、俞寄凡、刘质平、徐希一、潘伯英为校务委员会委员,负责办理校务。委汪亚尘为教务长,徐希一为教务襄理,俞寄凡为总务长。

  吴恒勤:(1900~1995),现代画家。又名定,号定一。安徽休宁人。早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业优异,获吴法鼎奖学金,于1925年赴法国留学,历时六年。1930年冬归国,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兼教授。曾与汪亚尘合编《世界名画选集》(后于1937年在商务印刷厂遭日军飞机轰炸焚毁)。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郭沫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的第三厅,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画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抗战胜利后,任民生实业公司南京分公司副主任。1954年调入上海工作,晚年勤于中国画创作。

  周碧初:(1903年—1995年),福建平和县人,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周碧初先生是中国油画的先驱者之一。水粉画《苹果》、油画《桃》、《春色》被上海市美术馆收藏。1992年江苏省美术馆收藏油画《梅园新村》,1992年周碧初艺术馆于福建省平和县落成。著有《油画概论》等书,出版过多种个人书集。

  颜文樑:(1893年7月2日-1988年5月1日),生于江苏苏州,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11年入商务印书馆画图室学习西画,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回国,主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1953 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出版有《颜文梁画集》、《油画小辑》、《欧游小品》及水彩画集《苏杭风景》等,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

  朱屺瞻:江苏太仓人,1892年生,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所作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生前历任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教授,西画系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荣君立:(1899~2004),无锡人。汪亚尘夫人。1930年举办汪亚尘、荣君立旅欧画展。解放后任新华艺专校友会理事长,卢湾区侨联主席等职。

  吴青霞:(1910--2008),女,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为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公子。1934年与李秋君、周练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1956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万紫千红》入选日本《世界名画集》。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主要作品《万紫千红》、《腾飞河海入云霄》、《腾飞万里》等。出版有《吴青霞画集》。

  姜书竹:1936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旋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实用美术系执教,后进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图案设计室从事设计。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纺织管理局设计室、上海市印染工业公司技术研究室任工程师,从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并带徒培育新人。1964年兼任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图案教授,毕生为中国纺织美术作出了贡献。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

  周锡保:(1910.11—1984.9)。江苏太仓人。擅长工艺美术史、中国历史服饰设计。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系。

  李丁陇:(1905—1999),男,原名李玉声,生于河南新蔡,少年时家庭贫困,但他刻苦学画,矢志不渝,先后在中原艺术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7年,他千辛万苦远赴敦煌学习画技,成为第一个千辛万苦到敦煌探宝,并帮助了包括张大千在内的许多同好画家去到敦煌,集莫高窑历代画法于一身,擅诗、书画、印,尤擅绘长卷画。李丁陇生前任中国八法草堂总堂理事长兼中外各地八法草堂名誉理事长、李丁陇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王秋野:(1914~1991)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笔名秋翁、老秋。浙江湖州人。早年在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习西画,后习中国画。得虚谷、吴昌硕、蒲华诸家画法。晚年画风奇峭古厚,简炼老辣,力求“愈变愈简,愈简愈拙”。

  冉熙:(1913-1989),四川南川人,1928年进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1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上海美专担任水彩画教师。

  孙青羊:(1908-1989),浙江绍兴人。1928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1930年杭州国立艺术研究生毕业。曾任南京中央艺术大学助教,重庆交通大学讲师,重庆大学、西南人民艺术学院,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擅长水彩画、油画、工程画,他的水彩画代表作有《农家晨炊》、《烟台市集》、《金陵驿站》等,出版有《新透视学》、《画法几何学》等,是我国第一代水彩画家。

  邵洛羊:名珏刚,字青青溪,浙江宁波人,美术理论家。擅长中国画、美术史。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1938年入光华大学攻读文史。师从黄宾虹、汪声远、李味青。建国后在政法部门工作八年。1956年入上海中国画院,任创作研究室主任、艺委委员、一级美术师、艺术顾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辞海》编委暨美术分科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名画鉴赏辞典》副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主编。宁波建有由乔石题写馆名的“邵洛羊艺术馆”。

  徐孝穆:(1916—1998) 男,汉族,江苏吴江人。著名的篆刻家、竹刻家,是南社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外甥。在书法、篆刻尤其是竹刻方面卓有成就,与叶浅予等著名画家交往甚密。

  陈石濑:17岁时聘为杭州震旦丝织公司设计师,发起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并担任《中国商业美术选集》编辑。三十年代初,以中国画在人文荟萃的上海崭露头角,成为由齐白石、徐悲鸿、郑午昌、朱屺瞻等许多著名画家组成的“中国画会”成员。

  张剑云:(1918-2002),又名张春镕,杭州人。早年毕业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是海上名画家王一亭的门人,得传衣钵,后亦从王个移游。擅作花卉、山水,兼画佛像,笔墨浑厚苍润,具明人境趣,宽逸仁和,不失文人画诣。还和书法家李健缔有忘年交。

  杨可扬:1914年8月出生于浙江遂昌西畈乡举淤口村,2010年5月逝,享年97岁。杨可扬自幼酷爱绘画,自学成材。青年时代走进大上海,初期曾承习丰子恺社会生活漫画。1937年春,师从马达先生转习木刻版画。后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长期从事进步木刻运动。1940年冬起,与野夫先后在浙江丽水、福建赤石经办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从事木刻用品生产,研究提高木刻刀的质量。1946年秋到上海参与抗战八年木刻展的筹备与展出工作。在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改组成立时,当选为理事并专职驻会办公。1949年后,专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离休前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凌虚:先后在上海中国艺专、行知艺校、安徽师大艺术系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嘉兴中国画院名誉院长、苏州市书画研究会顾问、苏州版画院艺术顾问、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艺术系高级艺术顾问客座教授。

  王云阶:(1911-1996),曾用名雪林,山东黄县人(今龙口市)。1911年生,中国著名作曲家。主要音乐作品:《新闺怨》1948/《万家灯火》1948/《丽人行》1959/《三毛流浪记》1949/《林则徐》1959/《阿Q正传》1981等二十余部影片配乐及创作交响乐、室内乐和歌曲。其中歌曲《小燕子》(《护士日记》插曲)获第一届当代少年儿童喜爱的歌奖。《六号门》作曲获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个人三等奖。专著有《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论电影音乐》。

  谢师约:名博文、倚云。浙江永嘉人。幼承庭训,精研艺事,尝从沈淇泉太史游,所作山水,有潇洒出尘之致,是能自辟畦町,不落前人窠臼,间作花卉。篆刻用笔苍老,独创一格,无时人习气。著有《师约画集》行世。

  徐培三:字振宣,室名紫霞阁,生于江苏如东。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师从汪亚尘、谢公展,工花鸟,取法明清诸家,尤喜吴昌硕、任伯年,画作清新秀雅 。作品曾入选上海市及各地多种书画展览,发表于多种报刊。现为上海老城厢书画会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

  沈涛:原名沈雪华,1915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临安县,1932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首届预科班, 1 935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艺教系。 历任上海、浙江美术学院教员、讲师、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1954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直至1989年在南京艺术学院退休,前后历时三十五年。沈涛先生年轻时满腔热血,关注时局,不仅擅长于用画笔描绘现实,更是将自己的艺术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抗日战争爆发后,遂加入了抗日救亡团体,投身到教唱救亡歌曲、绘制印刷抗战图画的工作中,并创作了《龙岗冬色》、《烽烟满眼不胜愁》等作品,并受到潘天寿、诸乐三等先生的褒奖。

  黄昌中:名钟,江苏镇江人,1922年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并拜吴昌硕弟子海派名家赵云壑为师学习书画。擅画花卉、山水。曾任上海朵云轩经理、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诸职。出版有《黄昌中画集》、撰有《谈中国画的‘笔墨’》、《赵子云的书法》等。1991年冬,《黄昌中画展》由新华艺专校友会、上海朵云轩联合举办。

  俞绂棠:(1914—1992),笔名企放、乐风,浙江新昌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顾问。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钢琴专业,从师于锺慕贞,并随刘质平学理论作曲,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此期间,曾参加冼星海、何士德组织的学校合唱团,任钢琴伴奏。1936年,为李叔同作词的《清凉)谱曲,受到李叔同好评,收入清凉歌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执教于嘉兴中学、临时联合中学、金华中学、临海回浦中学,任音乐教师。

  伏文彦:(1920—)字子美,斋名风云楼,张大千的得意弟子。男,汉族,河北任邱人,1920年8月生于上海。1938年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艺教系学习中西绘画和音乐,校长汪亚尘收其为入室弟子,并介绍其参加中国画会,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师事张大千,拜入大风堂之门。擅山水,青绿,水墨俱佳,所作面貌多端,时出新意;亦写兰、竹,秀雅洒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

  李一山:(1909一?)青岛人。上海新华艺专毕业。擅画,尤长于作雪景山水。曾任中学美术教师。

  黎鲁:广东番禺人。擅长版画、美术史论。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肄业。上海出版社编审。曾任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

  徐佛华:原名黻华,1917年生,浙江嘉兴人。自幼喜爱书画,拜潘小雅为师,学习工笔、人物、仕女,1935年就读于上海新华艺专。